初秋的云南锦圃,晨雾还未散尽,62 岁的李建国已扛着锄头走进三叶青种植园。他蹲下身,指尖轻轻拂过翠绿的藤蔓,目光落在土里冒出的新芽上,眼里满是珍视 —— 这株株不起眼的 “小苗苗”,曾让他在脱贫边缘挣扎多年,如今却成了家里的 “摇钱树”。

“前几年种玉米,天旱了愁收成,雨多了怕烂根。” 李建国的声音裹着山间的寒气,带着往日的苦涩,“一亩地忙到头,刨去种子、化肥钱,也就剩两千来块。孙子在县城读书要交学费,我只能挨家挨户去借,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,总觉得对不起孩子。”。2022 年,村里引进云南锦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叶青种植项目,李建国攥着皱巴巴的衣角犹豫了半个月 —— 怕被骗,更怕再一次失望。最后还是村支书拍着他的肩说:“公司包种苗、包技术、包回收,咱啥风险都没有,试试怕啥?” 这一试,竟彻底改写了全家的生活。
“刚开始我啥也不懂,看着细嫩的种苗,生怕自己给养死了。” 李建国记得,企业的技术员定期都来地里,从翻土的深度到施肥的比例,手把手教他操作。有一次,他发现几株幼苗叶子发黄,急得一宿没睡,凌晨就给技术员打电话。没过半小时,技术员就冒雨赶来,蹲在地里排查病因,最后发现是土壤湿度超标,还帮他重新调整了灌溉系统。“那一刻我就知道,跟着公司干,心里有底!”
这份 “底气”,源于企业创新的 “公司 + 基地+ 农户” 全链条帮扶模式。为打消农户顾虑,公司不仅免费提供经过精心培育的优质种苗,还组建了由 12 名农业专家牵头的技术团队,通过 “田间课堂 + 线上指导” 的方式,解决种植过程中的所有难题。更让农户安心的是,企业签订收购协议,像一颗 “定心丸”—— 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,农户的收成均能按每公斤不低于 80 元的价格出售,彻底告别了 “种得出、卖不掉、价不高” 的困境。
去年秋收,李建国的 3 亩三叶青卖了近 6 万元。拿着崭新的钞票,他第一时间给在县城读书的孙子买了新电脑,还把漏雨的屋顶重新翻修了一遍。“以前孙子总说‘爷爷,咱们啥时候能像城里同学家一样亮堂’,现在终于能让孩子如愿了!” 说起这些,李建国的眼角泛起了泪光,粗糙的手掌反复摩挲着口袋里的银行卡,那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攒下这么多积蓄。

如今,这样的增收故事在锦圃遍地开花。不少村民依托三叶青种植找到了新出路 —— 曾经的 123 户脱贫户通过种植三叶青,实现年均收入突破 3.8 万元的稳定增收。同时,三叶青产业还衍生出 1200 余个季节性就业岗位,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。曾经闲置的山地变成 “致富良田”,冷清的村庄也重新热闹起来。
“锦圃的三叶青产业,不仅让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,更让乡村振兴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。” 州长罗景峰感慨道。企业的全链条帮扶模式,既解决了农户发展产业的资金、技术、市场难题,又推动了特色农产品向规模化、标准化发展,形成了 “企业盈利、农户增收、产业壮大” 的共赢格局,为更多地区探索产业振兴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夕阳西下,李建国站在自家的种植园里,看着连片的藤蔓在余晖中舒展,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。他知道,这株小小的三叶青,不仅承载着自己的晚年幸福,更连着全村人的致富梦想。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,这些 “小苗苗” 正茁壮成长,终将长成带动一方百姓走向共同富裕的 “大产业”。
联系方式: 19087378880
热评文章
我国自主产权智能育种系统“吉儿”问世
陇南市两当县左家乡:羊肚菌长势喜人,
科技赋能产业,匠心守护健康 —— 解
乐斯福启动“乐斯福中国科研基金”项目
玉米大豆“飞防”指南护航秋粮生产
用好地理标志 做强农业品牌
阿坝州农博会准备全面到位 高原净土敞
大学生团队“纸日可待“研制新型地膜
外通内联 通村畅乡 农村交通网络基本
“小苗苗” 成就 “大产业”:探访云